新冠肺炎席卷全球,這場疫情不僅對全球的需求、物流和供應鏈造成短期沖擊,也對科技、外貿和消費產業造成一定影響。
但歷史經驗表明,危險與機遇相伴而生,每一輪危機過后,會有新的經濟動量釋放活力。
近日,中央召開會議,其中多次提及,在做好防控新冠疫情的前提下,讓企業有序復工復產,并加快5G網絡、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(以下稱“新基建”)進度。
“新基建”功在當下,利在長遠,旨在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,推動實現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。只有夯實“新基建”才有望掌握數字經濟時代的“命門”,在未來發展中占據主動。
其中,5G是繞不開的話題,作為“新基建”產業的核心、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,只有高效的5G網絡才能讓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形成萬物無縫互聯的狀態。5G網絡下的數據量是非常巨大的,但骨干網絡擴容成本高、延遲大,容易導致數據在邊緣側形成“堰塞湖”。
這意味著,數據不能全部上傳到云端再進行處理,無論是出于隱私保護,還是實時處理的要求,都不得不在邊緣側就對數據進行處理。
這時,邊緣計算將勢在必行。
所謂邊緣計算(Edge Computing),就是在云、互聯網的邊緣側進行計算,其應用程序在邊緣側發起,產生更快的網絡服務響應,滿足行業在實時業務、應用智能、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,讓終端設備真正實現智能。
據調研機構CB Insights預測,到2023年,全球邊緣計算行業整體市場容量有望達到340億美元,或將超越云計算規模。
AI芯片在邊緣計算中是提供算力的靈魂和大腦,承載了為各種終端提供強大算力的重要任務。在各個場景中,智能設備能夠發揮“智能”的作用,少不了要依托于算力強大的芯片。不過,由于芯片研發需要大量資金及技術實力,綜合來看,國內選擇自主研發芯片的企業并不多。
國內代表企業有地平線、寒武紀、比特大陸等,CV四小龍之一的依圖也發布了云端定制SoC芯片“求索”。近日,隨著原合作伙伴寒武紀沖擊科創板,華為海思也加快了自研AI芯片的步伐。
各家的技術路線和商業化路線都各有不同。但整個賽道面臨著研發成本高、技術門檻高、商業化落地難的困境。
其中,2015年成立的地平線,作為最早致力于自研邊緣AI芯片的企業,經過5年的發展,已經獲得了英特爾、SK海力士以及多家中國一線汽車集團的戰略投資,成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AI芯片創業企業;成功量產了兩代邊緣AI芯片,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產品線;也明確了自身“一橫一縱”的商業化發展路線,在全球范圍內同奧迪、長安、紅旗、佛吉亞、SK電訊、小米等行業頭部玩家深入合作。其背后的產品研發和商業化戰略,值得AI芯片創業企業借鑒。
2月19日,全球半導體行業雜志《EE Times》(電子工程專輯)發布文章,在全球范圍內篩選出十家具有發展前景的AI芯片初創企業,其中,地平線作為邊緣AI芯片創業公司代表,同Graphcore、Groq等國際AI芯片公司一同入選。
事實上,地平線是中國最早開展人工智能芯片研發、商業化的創業公司之一。而在創業初期,地平線就瞄準了邊緣AI芯片這一方向。
地平線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曾在一次演講中公開表示:“在地平線成立之初,我們就在思考,我們要做一家不一樣的公司?!?/span>
正如余凱所述,地平線的確做到了“不一樣”。地平線的邊緣計算產品從初期就瞄準了專用方向。成立短短五年,地平線相繼推出多款邊緣AI芯片,并開始AI生態布局:在AI芯片領域,地平線的征程和旭日系列AI芯片已先后迭代至第二代,并均已實現量產落地;依托強大的軟硬件開發能力,地平線發布了全新的天工開物AI開發平臺,全面降低開發者門檻、提升開發速度,著手布局AI開放生態。
目前,地平線已打造了成熟的邊緣AI芯片+算法+工具鏈組成的基礎技術平臺,向行業提供邊緣AI芯片,開放易用的工具鏈,豐富的算法模型樣例,以及全面的賦能服務。
雖然最引人關注的是AI芯片,但其實可以看出,地平線并不是單純的芯片公司,而是一家賦能型的平臺工具型企業,通過“一橫一縱”的商業化戰略的實施,以邊緣人工智能芯片為核心,承托起整個產業,加速智能化進程。
所謂“一橫一縱”,是地平線基于“成為機器人時代的Wintel”的未來愿景推出商業化路徑。其中,“一橫”指的是包括高效能邊緣AI芯片、開放工具鏈、豐富算法樣例等在內的開放的邊緣AI平臺。通過平臺開放賦能豐富的邊緣計算應用場景,為AI的應用創新提供底層能力?!耙豢v”是在邊緣AI平臺之上,基于地平線的核心優勢,從最具挑戰也是最具市場潛力的應用場景入手,推出殺手級應用——搭建以車載人工智能計算為主要切入點的垂直解決方案,從L2的輔助駕駛到L3半自動駕駛、高等級L4、L5無人駕駛,形成地平線商業化的“護城河”。
今年3月,長安發布首款搭載國產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汽車——長安UNI-T,這款車型采用長安和地平線聯合開發的智能駕駛艙NPU計算平臺,內置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——地平線征程二代。自此,征程二代成為首個上車量產的國產AI芯片,地平線也開啟車規級AI芯片的前裝量產元年,實現了“從零到一的突破”。
這次合作意義非凡,是中國在硬科技征途上的又一里程碑,如果把過去發布征程芯片當成嬰兒誕生的話,那量產上車,是這個孩子的一個重要成人禮。
事實上,在智能汽車領域,AI芯片就像密布在人類身體的神經元網絡,只要觸碰到相應的傳感器,電信號快速奔跑在各個芯片之間,計算、判斷、執行,都需要芯片與算法上的支持,驅動汽車才能夠連接起來。但不同于其他電子行業,汽車電子有一套極高的標準,就是“車規級”。
“車規級”,像一道分水嶺,劃分著理想和現實,低端和髙端,新世界和老玩家,涇渭分明。
縱觀整個行業,車載AI芯片正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玩家追逐的焦點,智能駕駛產業發展脈絡也逐漸明朗。毫無疑問,伴隨著技術進步與行業發展,車企急需推出自家的自動駕駛系統。如果所有數據都上傳云端分析后再傳回車輛終端,在造成帶寬的浪費的同時,也增加了延時,并不滿足自動駕駛的場景需求。
因此,地平線所提供高性能的邊緣AI芯片和相關算法,解決低延時、高功耗的痛點問題,使得車企很快實現智能汽車大規模落地。
與傳統的產業玩家不同,地平線以更加靈活開放的方式為這些車企提供解決方案,既可以通過邊緣AI芯片+工具鏈的形式提供給客戶,讓車企進行自主開發定制化系統,做模型的調優等;也可以提供整套的算法方案,幫助車企和上層供應商一起開發智能汽車系統。
“地平線只做純粹的人工智能產業底層賦能者,不做應用,不做通用型解決方案,也不會收集車企數據去開發,”余凱曾經公開表示。
所謂產業底層賦能者,即地平線定位于Tier2,基于自身的AI芯片產品和平臺,將一套基礎的“芯片+算法+工具鏈”底層技術開放給客戶,做Tier1和OEM的AI賦能者。
目前,地平線已與多家國內頭部整Tier1、車廠和科技公司開啟合作,在全球范圍內賦能包括SK 電訊、佛吉亞、奧迪、紅旗、福瑞泰克、理想、嬴徹、首汽約車等。
地平線表示,2019年,該公司智能駕駛業務年內訂單高達數億元。并且隨著更多項目逐步落地,預計今年有若干款主力車型量產芯片上車,2021年征程系列芯片年出貨量將達到百萬級別。兩年內將芯片裝車量有望達到百萬,五年內則有望完成千萬量級的目標。
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,科技創新則是新經濟的核心動力,也是時代的主旋律,“新基建”作為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底層動能再次被提到新高度。 而在“新基建”拉動產業升級的進程中,人工智能和5G的商業化必將加速,而邊緣計算的價值亦將愈發凸顯。
對于是否會在“新基建”領域發力,地平線表示,公司將堅持聚焦邊緣AI芯片和解決方案,與5G的發展密切配合,賦能合作伙伴,從而打造邊緣智能生態,助力新基建的推進。
目前,地平線已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,雙方將在5G和邊緣AI計算領域發力,加速C-V2X及5G技術升級,從而為涉及車與路的智能化改造打牢地基。
在五年前,AI創業潮始興,互聯網巨頭都一窩蜂做云計算業務時,地平線獨辟蹊徑,選擇了在當時還未被關注、卻擁有無限應用場景的邊緣端發力,從最底層的邊緣AI芯片著手,解決數字經濟時代最為緊迫的核心算力問題。五年后的今天,在產品化和商業化上一路領跑的地平線也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。
面對“新基建”產業浪潮,地平線如能把握時機,從邊緣計算著手,做好底層賦能者,加速智能駕駛的應用落地和開放生態的拓建,成為機器人時代的Wintel的目標或許并不遙遠。
從未來發展這個角度來說,地平線在邊緣計算方面的技術和商業探索,或許會為中國迎來下一個產業轉型的新機遇。
RIPE1年前
網站奔潰。